前言
根植红色沃土,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 红色方山”生态科考团,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思想灯塔,以党建带动社会实践为行动纲领,深耕北京成人头条定点帮扶县——山西省方山县,持续打造融合专业力量的品牌实践项目。
继昨日庞泉沟的探索,“绿水青山 红色方山”生态科考团步履不停。7月30日,实践团队师生迎着晨光再出发,将目光投向黄河岸边的千年古镇——碛口,以及重要的水源地横泉水库,开启了一场融合生态科考与人文感悟的深度实践之旅。
1.科考地简介:
历史与现代的水脉交织
碛口古镇:坐落在黄河晋陕峡谷中段,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见证着黄河水运的兴衰。它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其居民生活用水也与黄河息息相关,是研究黄河水质及其处理利用的独特窗口。
横泉水库:位于方山县境内,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保障着区域供水安全与生态平衡。对水库的考察是了解区域水资源管理、水质状况及人工水体生态的关键。
2.行动纪实:
黄河畔的足迹与思考
从奔腾的黄河中心到静谧的水库之畔,从繁华古渡到智慧窑洞,我们用脚步串联起一场融合科学探索与人文体悟的深度实践。
黄河水韵与古镇风情
黄河之心采样:30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碛口,首要任务便是直面母亲河。队员们乘船驶向黄河中心区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规范采集了珍贵的黄河主流水样。这是对母亲河生态现状的直观接触。
古镇人文探访:上岸后,团队深入碛口古镇。在古朴的街巷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独特的晋西民俗。特别探访了传统酿醋作坊,负责人热情讲解山西酿醋技艺,并邀请队员们品尝不同口味的醋,体会这份浓郁的“山西味道”背后蕴含的智慧与传承。
居民用水溯源:了解到古镇及周边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处理后的黄河水,队员们特意采集了当地居民水龙头流出的自来水样本。这为后续对比分析原水与处理后生活用水的关键指标差异提供了重要基础。
古村落的生态智慧
午餐后,团队探访了碛口附近的李家山村。这个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窑洞村落,宛如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立体画卷。队员们穿行其间,了解其悠久的历史,更深刻感受到黄土高原传统聚落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错落的窑洞不仅是建筑,更是先民适应环境的杰作。
守护生命之源
告别古村落,团队驱车前往横泉水库。作为重要的水源地,队员们在水库指定区域严谨地采集了水样。碧波荡漾的水面下,是维系一方发展的生命线。在此采样,更感肩上守护水源安全、保障生态健康责任的重大。
3.实践总结:
水脉相连,责任共担
一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从奔腾的黄河到静谧的水库,从繁华的古渡到古朴的山村,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水样与数据。
构建水生态认知链,感悟人水共生智慧
通过系统采集“黄河原水-居民处理水-水库水”,我们构建起区域水资源“从源头到龙头”的立体认知框架,为揭示水质变化规律奠定基础。
碛口古镇的黄河依存、李家山村的窑洞智慧、横泉水库的现代担当,无不深刻诠释着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醇厚的陈醋香与古朴的窑洞群,更让我们领悟到黄土高原生态文化对滋养生态文明理念、激发保护内生动力的深远价值。
强化科研担当,扛起水源守护使命
亲手触碰黄河的脉搏,直面水库的碧波,我们对“生命之源”的涵义有了切身体会。
此行不仅锤炼了实践技能,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为行动自觉。保护水资源、维护水生态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科研责任与时代担当。
实践现场
合影留念
结语
黄河的浪涛奔涌不息,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横泉的水库静水深流,守护着当下的生机。我们追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在方山的土地上,以科学丈量生态,用心灵感悟传承,用行动守护未来。每一次采样、每一次探访,都是我们践行生态保护承诺、服务乡村振兴的坚实一步!“绿水青山 红色方山”,我们永远在路上!
—END—
团队成员 | 尹豪明 陈冉 邱洁 杨梦晓 王嘉敏
摄影 | 尹豪明 陈冉 邱洁 杨梦晓
排版 | 王嘉敏
指导老师 | 孙剑 郭惠芝 赵东旭 陈曼
审核 | 常非